政府日前公佈「明日大嶼」(下稱填海)初步成本估算,七個環保及關注團體發佈「生態調查初步觀察」(下稱調查),反駁「中部水域生態敏感度相對低」的說法。
政府日前公佈「明日大嶼」(下稱填海)初步成本估算,七個環保及關注團體發佈「生態調查初步觀察」(下稱調查),反駁「中部水域生態敏感度相對低」的說法。
八名環保團體代表在立法會外化身廚師,手持印有「棕地」二字的紙牌,並展示印有特首林鄭月娥肖像及「做啱個餅,善用棕地」的横額,批評政府不應以增加土地「做大個餅」為藉口,盲目填海和開發郊野公園。
【新聞稿】
(2018年10月3日)香港觀鳥會(本會)今年繼續接獲舉報指有市民登上燕鷗營巢繁殖的小島,無視漁農自然護理署(漁護署)在島上設立的警告牌,闖進圍欄範圍,威脅燕鷗的繁殖活動。本會譴責登島者的行為,並呼籲市民遵守漁護署所建議的觀賞燕鷗守則,不要在繁殖期間登島,並促請漁護署加強執法及實施有效的保育措施,以防繁殖燕鷗受到人為干擾。
來港繁殖的燕鷗為了避開天敵的侵襲,牠們會選擇在偏僻的無人荒島上營巢。然而,本會發現每年皆有市民在燕鷗繁殖期登島,令島上燕鷗受驚飛走。鳥蛋和雛鳥曝露在烈日之下,有可能會因過熱而死亡;而親鳥受到持續的人為干擾將消耗更多能量迴避,覓食時間減少將影響繁殖活動。一些直接的破壞亦時有發生,例如燕鷗懷疑被魚絲纏死和鳥蛋被踩爛。
由於燕鷗繁殖地位於偏遠小島,漁護署就違法行為執法具一定難度,故本會建議漁護署加強與警方的合作和溝通,從而更有效監察島上的活動。另外,本會亦建議漁護署在繁殖季節期間將小島列為禁區,禁止市民擅自登島,並只准許從事科學研究的人士申請登島,以保護燕鷗繁殖地。其實本港已有類似措施,例如漁護署已將米埔沼澤區、鹽灶下鷺鳥林及南丫島深灣在特定季節劃為禁區,限制公眾進入。
本會呼籲市民遵守漁護署所建議的保護及觀賞燕鷗守則,不要在繁殖期間登島拍照、攀岩、釣魚或進行其他活動。船家亦不應接載市民前往登島。漁護署已豎立警告標語,指示市民不要進入燕鷗繁殖地。其實觀賞燕鷗並不需要登島,即使在距離燕鷗島二十公尺以上的船上,亦可以拍到出色的照片。本會亦呼籲市民如目睹有人在繁殖期登島騷擾燕鷗,可立即知會漁護署或本會。
本港所有野生雀鳥包括燕鷗,均受香港法例第170章《野生生物保護條例》所保護。凡故意干擾、取走或傷害野生雀鳥或牠們的巢和蛋乃屬違法,最高可被判罰款港幣十萬元及監禁一年。
燕鷗是一種多在海洋中活動的海鳥,只有在特定的時間才回到陸地繁殖。牠們約需四星期孵卵,孵化後更需要父母照顧四至五星期後方學會飛行。在香港有紀錄的十二種燕鷗中,有三種會於每年五月至九月在離岸小島繁殖,分別是粉紅燕鷗、黑枕燕鷗及褐翅燕鷗。
在過去五個月的公眾諮詢期間,有不少人士指后海灣一帶的魚塘濕地有發展潛力,更有人認為后海灣「濕地保育區」內不少魚塘荒廢,而且不時有人填土填塘,生態價值下降。
(2018年8月2日)香港觀鳥會(本會)今天發佈「香港生物多樣性及保育重點指標報告 2015-2017」(報告)。報告指出土地規劃制度已不能有效保護具保育價值的土地,加上經年執法不嚴,正在蠶食本港在生態保育方面所取得的成果。
這份報告為同系列的第四份,運用並分析政府部門及其他可靠途徑提供的數據,是全港唯一一份有系統監察本地生物多樣性保育狀況和進展的報告。
本會主席劉偉民指出:「漁農自然護理署及環境局推出《生物多樣性策略及行動計劃》(《行動計劃》),算是在《生物多樣性公約》(《公約》)下制訂保育框架上邁進一步。可是政府一直無法阻止一些具生態價值的地點被破壞,甚至無法履行保育地帶的規劃意向及準則。種種制度的失效實在有違制訂《行動計劃》的良好意願。[i]」
報告所顯示的數字再次揭露,不論在現行法規或政府的執法效力上,皆無法遏止環境破壞行為[ii]。縱使「農業」及「綠化地帶」均不宜進行發展,但仍有不少發展申請獲城市規劃委員會批准,獲批比率分別為61%及48%[iii]。
在撰寫這份報告的過程中,本會發現政府有意圖改劃綠化地帶作發展用途的趨勢。綠化地帶的改劃始於前任特首梁振英,並表示只會考慮「沒明顯緩衝作用及保育價值」的綠化地帶。唯事實正正相反,多個擁有茂密植被、為重要物種棲息地及具顯著緩衝價值的綠化地帶被選定作發展用途[iv]。更甚的是,政府似乎企圖重施故技,嘗試開發郊野公園,同樣揚言只會發展「較低生態價值」的地點。[v]
政府不但沒有修正政策和法例上的漏洞以遏止重要生態環境的破壞,更蓄意策動發展一些保育地帶,加速生態上的破壞。此等做法不但違反香港自身的規劃法例和保育政策,亦有違大灣區所倡議的「綠色及健康生活環境」和全國生態保護紅線制度的保育意向,更與國際《公約》的保育精神背道而馳。
本會高級保育主任胡明川補充:「從政府違反改劃綠化地帶的承諾可見,這種以『相對較低價值』作為選址條件的論述,已得不到公眾的信心。而近年政府有意開發一些『相對較低生態價值及公眾享用價值』的郊野公園,實在令人無法相信政府對自然保育的誠意。我們促請市民不要支持政府將郊野公園作為土地供應選項。這不僅加劇自然保護區的破壞及干擾,更挑戰行之已久的《郊野公園條例》。」
報告亦反映生境的持續破壞如何不間斷威脅本地物種,並導致香港生物多樣性的損失[vi]。后海灣每年最高水鳥數量繼續呈現下降趨勢,而且鷺鳥繁殖地不時遭受破壞,包括最為人熟悉的大埔鷺鳥林修樹事件。再者,多項獲批在北大嶼水域的填海工程令中華白海豚幾乎沒有再在大小磨刀洲一帶水域出沒。
可幸的是《行動計劃》已獲配資源並推行了一些新的保育行動[vii],當中的承諾包括:
以上皆有效協助香港管理及保護生物多樣性。此外,保育成效亦見於對外來入侵物種的控制[viii]、打擊非法象牙貿易等有關保護全球瀕危物種的行動[ix],以及將自然保育元素融入排水和防洪的工程中[x]。
本會鼓勵每一位重視自然遺產的市民,在九月二十六日或之前就政府的土地供應諮詢提交書面意見,反對一切會為香港自然環境帶來不可逆轉的破壞的土地選項。政府應立即終止所有環境破壞,並優先考慮及善用其他已開發的土地選項,確保香港的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
報告所採用的重點指標取自於一份由思匯政策研究所於2011年發表的《自然保育:香港的新政策框架》。這些指標是經過多個環保團體、學者、環保顧問、政府官員及其他持份者廣泛討論後所草擬的。而報告所搜集的數據亦來自不同政府部門、環保團體及學界。
(完)
[i] 香港生物多樣性及保育重點指標報告 2015-2017 第36-38頁
[ii] 香港生物多樣性及保育重點指標報告 2015-2017 第4-8頁
[iii] 香港生物多樣性及保育重點指標報告 2015-2017 第17-21頁
[iv] 香港生物多樣性及保育重點指標報告 2015-2017 第18-19頁
[v] 香港生物多樣性及保育重點指標報告 2015-2017 第14頁
[vi] 香港生物多樣性及保育重點指標報告 2015-2017 第25-37頁
[vii] 香港生物多樣性及保育重點指標報告 2015-2017 第35-37頁
[viii] 香港生物多樣性及保育重點指標報告 2015-2017 第23-24頁
[ix] 香港生物多樣性及保育重點指標報告 2015-2017 第9-10, 33頁
[x] 香港生物多樣性及保育重點指標報告 2015-2017 第22-23頁
延伸閱讀:
香港生物多樣性及保育 重點指標報告2012 (只限英文)
2018年7月16日,香港13個關注基層團體與13個環保團體(詳見附表)首次發表聯合聲明,並拉起「住屋郊野不對立」的橫額,指出保衛郊野公園與解決基層住屋需求並非對立,質疑政府刻意製造「敵我對立」,掩飾長期以來在土地規劃和房屋問題的不公。
自從前特首梁振英委託房協研究兩幅郊野公園邊陲地帶建公屋,社會爭議持續。然而,關注基層團體認為,土地供應並非住屋問題的唯一成因,土地和房屋資源分配不公的影響更為深遠。政府將矛頭指向郊野公園邊陲地帶是轉移視線,而且發展需時15至18年,未能在短期內縮短公屋輪候時間。
葵涌劏房居民大聯盟成員丘梓蕙說:「政府一直漠視土地規劃及房屋不公問題,包括少數人佔用面積遼闊的粉嶺高爾夫球場、公私營房屋供應比例遠低於六比四的政策目標、租務管制撤銷後租金節節上升等,近年卻忽然打著為基層的旗號鼓吹發展郊野公園邊陲地帶,表現虛偽。」
關注基層住屋聯席組織幹事任真則指出,守護郊野亦是重要價值,政府不應誤導公眾以為社會只剩下房屋需求。她續說:「郊野公園除了保育自然生態,亦為所有市民,不論貧富,免費提供舒展身心的空間和設施。」
環保組織強調,自然生態一旦受到破壞,後果不可逆轉,因此政府必須謹慎,優先使用其他土地建屋,而非輕率地開壞先例,發展受法例嚴格保護的郊野公園。
綠色和平項目主任朱江說:「住屋與郊野同樣是市民生活質素的重要元素,兩者並非對立,而且政府估算未來八年只欠缺49公頃公營房用地,單是723公頃未被納入規劃的棕地及部分粉嶺高球場用地已能解決問題。」
根據綠色和平早前委託樹仁大學進行的調查顯示,一半受訪者認為發展郊野公園邊陲地帶不可接受,或對建議感到疑慮,顯示方案未能得到大部分市民支持。
團體引述聯合國有關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文件《21世紀議程》,指出享有適當住屋是基本人權,政府應在不破壞環境情況下規劃土地。聯合國在2016年底採納的《新城市議程》也重申,所有人應享有適當住屋權,但要透過可持續的土地使用模式,保護重要和脆弱的生態環境。因此,關注基層團體與環保組織一起促請政府,積極考慮以下建議:
善用土地資源
● 優先規劃棕地、粉嶺高爾夫球場及閒置土地興建公營房屋
● 將部份市區重建土地興建公營房屋
● 善用政府閒置土地、建築物及校舍興建過渡性房屋
● 停止考慮發展郊野公園及其邊陲地帶,保護天然資源
● 有關維港以外填海,政府必明確列出選址和提供詳細資料,包括填海的準則,生態價值評估及發展藍圖,並解釋為何在有其他可優先發展的土地滿足房屋需求的情況下,仍要選擇填海
改善房屋政策
● 重設租務管制,限制租金升幅、保障租住權,平衡業主及租客的權益
● 推出租金津貼,為輪候公屋三年或以上的申請人提供租金津貼,數額為公屋每月租金與私人房屋市場每月租金的差額
● 除了訂立一手物業空置稅,亦應對二手物業實行相同措施,避免業主及地產商囤積居奇
聯署團體(排名不分先後)
關注基層團體:
全港關注劏房平台、關注基層住屋聯席、葵涌劏房居民大聯盟、全港劏房居民大聯盟、
荃民蝸居急切上樓大聯盟、荃灣舊區租客行動、觀塘劏房居民關注組、觀塘無奈苦等公屋街坊會、街坊安居關注小組 (深水埗)、土瓜灣基層住屋組、關注綜援低收入聯盟、屯門基層住屋組、大角咀劏房關注組
環保團體:
綠色和平、長春社、綠惜地球、綠色力量、香港觀鳥會、綠領行動、創建香港、香港海豚保育學會、香港自然探索學會、大嶼山愛護水牛協會、土地正義聯盟、香港鄉郊基金、香港自然生態論壇
(相片由綠色和平提供)
(Only chinese version is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