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9至4月1日寒冷天氣對過境家燕的影響記錄
寒冷天氣與家燕過境高峰期
今年3月29日至4月1日,香港天文台發出了自1999年開始提供寒冷天氣警告服務以來第二遲的寒冷天氣警告。
這次寒冷天氣警告發出的日子正值家燕過境的高峰期,燕子組分別收到在南丫島、長洲及赤柱的義工報告,有過百隻家燕聚集夜棲,但鳥兒夜棲的狀況不是平常的企在屋簷外,而是聚集在屋簷下,十隻迫在屋簷下的一個燕巢內,就算到日出後仍是同樣的聚在一起。最特別的一個觀察是過百隻家燕飛入某店舖內過夜。此外,網上亦有不少網友留言在香港各區也發現有家燕貼地低飛,甚至站在地上不太活動,途人走近也不會飛走。另有多個報告是來不及把鳥兒送到嘉道理農場救治,鳥兒很快已在途中死亡。燕子組創立超過二十年以來也是第一次收到上述的情況報告。
我們嘗試向漁農自然護理署查詢今年及過往幾年,署方在3月15日至4月15日收到的家燕屍體數目。我們收到的初步數據回覆是2022至2024年均為「0」隻,但今年截止4月11日則有23隻,分別收集於3月31日(2隻)、4月1日(5隻)、4月2日(12隻)、4月3日(3隻)及4月11日(1隻)。23隻中有22隻是在寒流期間及之後兩日收到。
家燕遷徙特性
家燕(Barn Swallow) 是一種在空中捕食飛行昆蟲維生的雀鳥,一般覓食高度在2米或以上,除了撿拾地面上濕潤的泥土作築巢材料時,平常少有站在地面。牠們也是全世界廣泛分佈的候鳥,每年3-4月期間會由南方飛返北方,如:中國、韓國及日本等地繁殖,當中大部分只是途經香港,少部分會留在香港,並在5-7月期間繁殖。根據香港鳥類名錄 (1998),家燕的過境高峰期於3月尾至4月初,最高單日過境個體記錄為1996年4月4日的5,500隻,在新界西北錄得。
部分鳥類為了追逐適合的生存及繁殖環境,每年均會進行特定方向的長途遷徙,這些稱之為候鳥。每程長途飛行均會消耗候鳥大量體力,如途中遇上惡劣天氣,或是途中本來可以覓食的補給地點狀況有變,導致旅途中沒有足夠食物補給,死亡率會更高,所以遷徙對候鳥來說都是九死一生的旅程。
極端天氣對家燕的潛在影響
就像今次寒冷天氣下,適逢家燕過境的高峰期,故此,大批由南方剛飛抵香港的個體,一抵達香港最南端的陸地(南丫島、長洲及赤柱)便即時找地方躲避寒冷天氣,並且以緊靠在一起從以互相取暖,希望能捱過寒冷的天氣。可惜是次寒冷天氣持續超過2日,接近60小時,結果有部分家燕捱不過而客死於香港。
但寒冷天氣是否這些家燕的唯一致死原因?翻查香港天文台的寒冷天氣警告記錄,自1999年12月警告設立以來這26年間,在3月20日至4月15日發出的寒冷天氣警告只有3次,分別是2007年4月3日、2016年3月24日及今年3月29日 (巧合地均是相隔約9年)。但另外更值得留意的是寒冷天氣警告設立之前,在1960年至1999年這39年間,卻有11次在3月20日至4月15日出現寒冷天氣 (氣溫低於12℃),平均每3.5年發生一次,似乎過往的寒冷的天氣比近26年還多,家燕會否因習慣了近年的高溫因而不及過往的抵冷?
家燕以在空中捕食飛行昆蟲維生,但今年三月香港天氣較正常乾燥及和暖。平均相對濕度為百分之74,是有記錄以來三月份的其中一個第四低。本年首三個月累積雨量為68.4毫米,較同期正常值147.4毫米少約百分之54。乾燥的天氣不宜昆蟲生長繁殖,這會否影響家燕到達香港時沒有足夠食物補給?然後在遷徙後體力耗盡,又遇上飢寒交迫下,因而導致較多個體死亡?
4月1日寒冷天氣過後,滯留的家燕立即繼續北上的旅程,而後續的遷徙家燕又陸續抵港,牠們在較溫暖的天氣下,夜棲的狀況也恢復正常的站在簷外,也再沒有十隻迫在一個燕巢的情況。4月6日,筆者更在南丫島遇上845隻家燕在日落後降落南丫島夜棲的壯觀情況。
可是,之後極端天氣再次出現。4月12日香港天文台發出強烈季候風信號,強度在四月較為罕見。是次乾燥及強烈的東北季候風,為內陸多處地區帶來破紀錄的陣風及大範圍沙塵天氣。4月13日早上11點,天文台總部的相對濕度曾經跌至21%,打破自1984年設置自動氣象站以來4月份的最低紀錄,之後數天更受沙塵天氣影響。
4月15日香港天文台發出了今年首個酷熱天氣警告。天文台總部錄得最高氣溫33.0℃,打破年內最早出現酷熱天氣的記錄。
在極端天氣下,人類可能會感到不適,甚至容易生病,但對於遷徙中的候鳥,牠們要面對的威脅卻是死亡!
撰文:香港觀鳥會燕子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