塱原計劃背景

塱原計劃背景

 

LV combined 

塱原自然保育管理計劃 - 計劃背景

在香港特區政府的支持下,環保組織長春社及香港觀鳥會自2005年開始,於塱原開展了香港首個農業式濕地的管理項目,目標保育塱原的文化景觀及生物多樣性。此管理項目邀請農夫及土地擁有人合作,制定並實行有利於水鳥和其他濕地生物多樣性的水田及濕地管理措施,包括建立更多元的水田濕地生境、減低化學農藥及肥料的投入、季節性淹水、人工鳥島、繁殖期保護措施等等。項目亦重新引入一些傳統的水田農作物,如水稻、荸薺及慈菇,以增加生境異質性 (habitat heterogeneity)。其中水稻復育的工作尤其成功,一些從前常見但隨著稻田消失而變得罕見的冬候鳥及過境遷徙鳥,如鵐科雀鳥,現在重新在塱原記錄到穩定的數量,水稻復育更帶來了其他意料之外的社區及教育效果,引起了相當的社會關注,更重要的是鄉村社區的注目,對推動香港農業濕地的保育工作有非常正面的作用。

塱原農業式濕地管理項目實施後,鳥類物種豐富度在2006至2017年首半年間增長約35%,錄得314種,超過香港鳥種的50%,當中包括約20種國際瀕危物種,如黑臉琵鷺、黃胸鵐、鵪鶉等。研究結果顯示,鷺鳥、秧雞、鴴鷸類和沙錐在塱原農耕濕地的使用率特別高,其中一些依賴淡水濕地的鳥類,如林鷸、藍喉歌鴝等的數量比米埔還多,而黃胸鵐的數量自2009年擴大水稻種植面積後,慢慢提升至最高記錄的68隻(2014年),鵐科雀鳥種類亦增至16種;另外,塱原共錄得10種兩棲類動物,佔香港兩棲類的42%,包括中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俗稱田雞的虎紋蛙,是繼鳥類之後第二豐富的物種。這些都突顯了農業式濕地作為補充本土天然濕地,以提供合適水鳥和其他野生生物另類棲息、覓食和繁殖之地的重要性。

管理項目其中一項重要工作就是舉辦不同類型的教育活動,活動主題主要圍繞濕地生態、雀鳥和農耕,而活動類型多樣,有生態導賞、講座及展覽、農耕體驗、清除外來物種等等,希望讓學生、親子及普羅大眾從不同角度認識塱原、體驗塱原。近年,香港的農業式微,管理項目亦積極推廣生態有善農業和本地農業,透過消費本地農產品,支持本地農業可持續,農業相關的生態自然能得益。

 

源起——新自然保育政策

香港政府於2004 年11 月公佈「新自然保育政策」,確認12 個須優先加強保育的地點,並提出管理協議及公私營界別合作兩類管理模式,鼓勵非牟利機構及私營機構推動自然保育工作,而「塱原及河上鄉」正是塱原自然保育管理計劃的管理範圍。

有關新自然保育政策的詳情可參考漁農自然護理署網頁:

http://www.afcd.gov.hk/tc_chi/conservation/con_nncp/con_nncp.html

 

hkbws logo 2019 80
香港註冊成立的法定慈善機構及無股本擔保有限公司
慈善機構註冊編號:91/06472

 birdlife green transparent BirdLife Partners

社群媒體

Copyright © 2024 HKBWS.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 & Development By 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