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太古集團慈善信託基金贊助、「中國沿海水鳥同步調查」的最新報告已經於9月正式面世!
這份報告由南方科技大學研究助理教授蔡志揚博士、非牟利組織「勺嘴鷸在中國」負責人李靜女士及鳥類研究員薛文杰先生撰寫,香港觀鳥會出版,集合了2012至2019年間由中國沿海各地及香港的鳥會統籌及個別機構和鳥友的每月調查數據,經分析及總結這8年數據而達成的調查結果。
2005年9月正式開展的中國沿海水鳥同步調查至今已有15年的歷史。香港觀鳥會除了是發起此項目的組織之一,更一直負責出版調查報告,連同是次出版的報告,已經出版了4次,覆蓋了2005至2019年的調查情況。
鳥種數量及保護級別的概要
由2012至2019年的8年間,約有480名調查員在25個沿海調查點進行共1,284次調查。調查結果顯示中國沿海濕地為180種、約97萬隻水鳥提供棲息地,數量最多的水鳥為鴴鷸類及雁鴨類,分別佔水鳥總數的51%和24%,當中數量最多的鳥種是大濱鷸。
對於遷徙水鳥的調查而言,冬季的數據能反映水鳥真實的度冬情況。按冬季(每年12月至翌年2月)的峰值計算,168種約41萬隻水鳥選擇中國的沿海濕地度冬,當中度冬數量最多的水鳥同樣是鴴鷸類及雁鴨類,分別佔水鳥總數的30%和39%,數量最多的鳥種則是黑腹濱鷸。
除了概括水鳥的數量,報告亦提及中國沿海180種水鳥當中不乏需要重點保護的鳥種。當中屬國家一級保護的鳥種有7種,如黑鸛、丹頂鶴等;國家二級保護的則有20種,包括黑臉琵鷺、小青腳鷸、中華鳳頭燕鷗等。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Red List)中,列為極危、瀕危及易危的鳥種分別有4種、7種及13種。極危的4種水鳥為青頭潛鴨、中華鳳頭燕鷗、白鶴及勺嘴鷸。
水鳥數量變化趨勢分析
如以年度計算,所有水鳥在8年間都沒有明顯變化,但如以個別鳥種分析,斑尾塍鷸和紅嘴鷗數量呈下降的趨勢。若只計算度冬水鳥數量最穩定的12月至翌年2月,只有綠頭鴨及黑水雞的整體數量顯著下降。
不過,調查亦指出部分水鳥在調查期間有上升的趨勢,按年度計算有1種(半蹼鷸);以冬季峰值計算的話則有12種(包括豆雁、翹鼻麻鴨、羅紋鴨、赤頸鴨、綠翅鴨、鳳頭潛鴨、紅腳鷸、灰斑鴴、小鸊鷉、池鷺和白琵鷺)。
中國沿海濕地對整個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區十分重要!
科學家會先評估每個鳥種在其遷飛區的總數量,然後對比真實數據來評估各棲息地的重要性。而在整個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區中,過半水鳥鳥種的數量已被估算。當一個地方的某種水鳥數量佔其遷飛區估計值百分比越高,代表該棲息地對該種水鳥越重要,例如有5%的黑臉琵鷺都在地方A有紀錄,而地方B只有0.05%,便代表地方A的棲息地對黑臉琵鷺較地方B重要。是次調查發現,有26種水鳥數量於此項目的調查點(以所有調查點的總數計算)錄得超過整個遷飛區該種群數量估計的20%,當中更有8種超過遷飛區種群數量估計的75%,顯示中國沿海的濕地,特別是各個調查點對這些鳥種極為重要。這8個鳥種包括極危級別的勺嘴鷸和瀕危的小青腳鷸。
同一時間,不同地點,相約一起守護水鳥
中國沿海海岸線長達2萬4千多公里,當中不少沿海的潮澗帶濕地是水鳥重要的棲息地,可是調查期間亦觀察到潛在的威脅,如人為干擾、棲息地喪失等。這個調查的項目組由超過20個沿海不同地區的調查團隊組成,從開展至今,有接近500名的調查員參與,大部分一直以義務性質參與,15年來每一個月從不間斷地努力調查,只為了解水鳥的數量、分布和季節與年度變化的情況,從而為保育水鳥及濕地的相關政策提供確切及有力的科學基礎。
(中國沿海水鳥同步調查報告2012-2019及之前3本報告的網上版下載連結: https://t.ly/r0oW )
中國沿海水鳥同步調查報告由以下組織支持:
鴴鷸鳥類研究所
盤錦市觀鳥會
秦皇島市觀(愛)鳥協會
天津觀鳥會
滄州師範專科學院生命科學系
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 青島市觀鳥協會
連雲港市墟溝小學
勺嘴鷸在中國
上海野鳥會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
溫州野鳥會
福建省觀鳥協會
廈門市濱海濕地與鳥類研究中心
廈門市觀鳥協會
廣東海豐鳥類省級自然保護區
深圳市觀鳥協會
茂名市觀鳥會(籌)
湛江市愛鳥協會
澳門特別行政區市政署
澳門鳥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