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個全球生物多樣性目標 香港僅6個部分達標
觀鳥會籲政府部門勿各自為政 應通力合作制訂全面保育政策
(2021年10月4日)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舉行在即,香港觀鳥會今天發布〈《生物多樣性公約》下香港生物多樣性及保育之10年回顧〉,評估本港自然保育表現。報告顯示香港在20個「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愛知目標)當中,只在6個目標部分達標,須有顯著改善以協助中國履行《公約》義務。
自2011年思匯政策研究發起監察計劃,香港觀鳥會根據《生物多樣性公約》的策略目標,定期發布《香港生物多樣性及保育重點指標》(《指標》)報告,持續監察香港在履行《公約》上的表現。這些報告所採用的指標,由40多位本地生物多樣性及保育專家為香港度身制訂,並提供數據及深入分析。過去於2011、2013、2015、2018及2021年出版的五份《指標》報告所收集的數據及觀察,正正為本報告的10年評估提供了穩固基礎。
香港達標有賴我們的郊野公園
香港表現最好的範疇,在於其保護區網絡覆蓋了四成土地,為保護及逐步恢復林地生態系統訂下良好框架(愛知目標5、11、14及15)。規劃署每年接獲的鄉郊違例活動投訴大幅上升三分二至逾1,000宗,可見公眾對自然保育的意識及支持有所提升(愛知目標1)。政府制訂本港首份《生物多樣性策略及行動計劃》(《行動計劃》),亦是履行《公約》重要一步(愛知目標17)。
土地政策忽略生物多樣性 加速生境損失
然而,《行動計劃》欠缺具體目標及指標,難以評估其對落實《公約》或愛知目標的成效。《行動計劃》亦未有將生物多樣性寫入政策或法律,致使本港發展規劃與生物多樣性保育割裂,甚至威脅本地物種存活(愛知目標2及12)。以后海灣為例,這片具國際重要性的濕地正面臨日益加劇的發展威脅;全球易危的中華白海豚在大嶼山水域種群的數量過去10年間大減一半,最大元兇極可能是多項已通過審批的沿岸填海工程。
政府近年為公私營住屋發展覓地,增加農地、綠化地帶及郊野公園的發展壓力,違背保育原意。現行法例長年存有漏洞,加上執法行動長期資源不足,令違例活動越發猖獗,直接危害本地物種及生境(愛知目標5及12)。其中,農地損失或是導致牛背鷺的繁殖種群減少三分之二的主因;貝澳珍貴的淡水濕地則因南大嶼沒法落實規劃管制而持續減少。另一方面,野生動物、尤其是海鮮及海味的貿易缺乏監管,反映香港未能保護境外生物多樣性,亦未能推動可持續使用天然資源。(愛知目標4)。
保育乃眾人之事
香港觀鳥會副總監胡明川小姐表示:「我們必須意識到《公約》觸及廣泛議題,生物多樣性保育不僅關乎環境部門及環保團體,而是其他決策局、工務部門、公私營機構及公眾的共同責任。政府全體上下應共同參與保育工作,邀請各界別和持份者協商,解決制度上的差異,將生物多樣性保育正式納入香港發展進程,以切合《公約》要求。」
香港觀鳥會建議政府訂立全面的自然保育政策,相關政策須與《公約》核心目標及《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一致,並借鏡中國落實生態紅線、生態安全和其他環境政策的經驗。本著政府開展《行動計劃》的良好意願,此框架正好為下一份為期五年(2021-2026)的《行動計劃》奠定基礎,制訂具體政策並加以改善。
簡介短片1【汲取教訓 ── 回顧香港過去十年的自然保育】
簡介短片2【展望未來 ── 香港生物多樣性及保育】
香港觀鳥會特別鳴謝ADM Capital Foundation資助本報告的籌備及出版費用。
點擊下載完整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