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水塱原濕地首次錄得香港罕見雀鳥彩䴉,這次是全港有鳥類紀錄以來第三個紀錄,對上一次錄得彩䴉是在1994年,相隔25年後再現香港。
2019年3月21日在塱原出現的彩䴉(攝影:Li Siu Lan)
香港觀鳥會與長春社自2005年起於上水塱原進行農耕濕地管理計劃,以保育香港碩果僅存的農耕濕地,此地亦擁有香港最大片淡水農地,為各種鳥類提供棲地。
香港觀鳥會會員近日在管理計劃中的農地錄得兩隻彩䴉 Glossy Ibis (Plegadis falcinellus),此次紀錄待紀錄委員會通過後,將是香港有鳥類紀錄以來第三個紀錄,亦是塱原首個彩䴉的記錄,顯示農耕濕地保育的重要。此鳥種在香港極度罕見,只曾在1978年及1994年於米埔錄得,隨後再沒有紀錄。
彩䴉為中型水鳥 (48.5-66cm) ,身體為深灰至黑色,在日光下呈亮麗多變的金屬色澤。牠們主要於濕地棲息,覓食水中的小魚、昆蟲與兩棲類,飛行時頸項伸長。
飛行中的彩䴉( 攝影:Pan Lau)
兩隻彩䴉來港就急不及待到塱原,這個美麗的鳥類天堂。圖為彩䴉在塱原的通菜田。(攝影:何建業)
香港觀鳥會及長春社自2005起開展塱原自然保育管理計劃,與農友合作一同進行農耕工作包括種植稻米、馬蹄、慈姑、荷花田等,目標是營造不同的濕地生態環境,以致野生動物能有棲息地。同時間,塱原亦繼續進行農業生產,例如有生態米產出。計劃理念本著「人鳥和諧」,讓人有得食、鳥類也有得食,達致人鳥共存。
計劃進行14年間,塱原曾錄得多種瀕危候鳥包括黑臉琵鷺、禾花雀(黃胸鵐)、白頸鴉等,塱原的農耕濕地環境,為候鳥過境遷徙提供補給及棲息地。塱原除為候鳥提供棲息地外,計劃亦以維持塱原濕地生物多樣性為目標,塱原曾有為多種野生蛇類、蛙類、昆蟲的記錄。這顯示香港保育農耕濕地能為濕地生物提供棲息地,保育農耕濕地對生態保育是極之重要。
塱原濕地,每年為不少候鳥過境遷徙提供補給及棲息地。(香港觀鳥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