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來的親子觀鳥比賽
文: 黃志俊
作為一個生態愛好者,又是自然教育導師,順理成章,我的囝囡應該是對自然生態滿有興趣,甚至是對鳥類的名字、昆蟲的習性和生態關係都瞭如指掌, 現實是阿仔最近才開始對觀鳥有興趣,但我已是連續第三年帶他參加觀鳥比賽,而上年才有首屆親子觀鳥比賽組別,過程中能與不同的孩子們相處,現在想分享一下孩子與自然的關係可以如何形成,我們作父母的又該何如做。
我有一個中一的女兒和小三的兒子,他們在讀幼稚園或初小的時候,在一些學校長假期間,我會帶他們行山露營,偶有參加一些團體辦的親子綠色活,他們最起碼都會享受在海邊沖浪玩沙,在河溪玩水捉魚,在草地上奔跑躺著,夜行看螢火蟲應是他們最貼近生態導賞的活動。過程中,我很多時都沒有著意講解生態知識,故此,他們對香港自然生態的知識層面都不算豐富,只是較一般的港孩少了對昆蟲蜘蛛的畏懼。
我家中較少看電視,也沒有特別看BBC Wildlife 或 National Geographic,他們較喜歡看圖書,但種類就很多元,由本地漫畫、故事繪本到小說都有,我兒子最期盼的是月刊《兒童的科學》,他喜歡的是物理與化學,我當然不會強迫他一定要看有關自然或生物的內容。之前,買了本《非實用野鳥圖鑑》,他很有興趣看,但到真正比賽,是不可能連繫上。上年比賽前,他跟我坦誠地說觀鳥比賽不好玩,我才反思原來過去一直都忽略了他的參與,更缺少賽前練習。我帶他一同出席賽前訓練,到塱原認識一些濕地常見鳥類,又買了一部超長變焦的傻瓜機,他自己能輕易掌握,並帶他到青衣公園進行練習。公園的鳥類不怕人,他能成功拍到近距離的黑臉噪鶥,他自己也很滿意的數毛相,公園的種類也不多,約個多小時便能記錄了十六種,是很容易令人滿足的。這樣已大大改變了他對觀鳥比賽的興趣,他想當日能一齊拍攝和記錄鳥類,與前兩屆有明顯分別。
比賽當日,我們與數隊一齊進行,年紀較細的,可能連運用雙筒望遠鏡都有困難,即使用單筒把鳥兒的清晰外貌給他們看,他們仍是覺得很遙遠,很快便被身邊的螞蟻或小花吸引了過去。我當然鼓勵他們探索自然的一切,每個人的喜好不同,不一定要由觀鳥才能看到自然的奧妙。有一個跟我兒子差不多年紀的小孩,他能自己辨認到一些鳥種,而且整個過程都很積極參與,認鳥比他父母更強。雖然父母都是生物科老師,但原來他也是近年才愛上生物,如鯨豚、企鵝和恐龍等,轉捩點原來是海底奇兵2的電影,引發他對海洋的興趣。當然他父母也經常帶他接觸大自然,看BBC紀錄片也有一定功勞。不過無論如何,想讓孩子發現自然的奧妙,家長要身教,自己要有喜愛自然的心,多帶他們到戶外,讓他們多點嘗試不同的活動,從而協助他們找到所愛。
現在,即使父母也不懂觀鳥,也可以一同參與觀鳥馬拉松的活動,除了有賽前訓練外, 4月14日當日有鳥會義工同行,更可以乘坐旅遊巴,在七小時內,走訪觀鳥勝地九龍公園、塱原和米埔自然保護區,觀鳥之餘,更可以為鳥會籌款,為保護瀕危鳥類盡一分力。
親子觀鳥比賽,重分享多於競爭。
雌性的普通翠鳥
塱原觀鳥訓練日,輕便的望遠鏡加相機是重要的裝備。
大白鷺雖然普通,但很美。
青衣公園拍得的黑臉噪鶥近照。
到魚塘參加藝術節順便記錄鳥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