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屆「新界魚塘節」專題展覽
乘風而行

紮根也好,旅居也好。

本地漁民與候鳥在每年秋風來臨之時,總會在香港魚塘重逢。

也許這些故事或見解你已聽過,今次就乘著那風的幻想,從鳥的角度帶你去一趟魚塘之旅;鳥瞰今昔魚塘的地圖,換個比回憶廣闊的視角;見見一些漁民親切的面容,聽聽心裡的直覺,即使一些故事散落途上。

也許你還未知道答案,也許你仍然有願望,看到旅途的方向牌,再凝望那天高地廣,也希望你將未知的放手去擁抱一趟。

不必為明日沮喪怯慌,就乘著那風,沿路感覺那何其遼闊與空曠,為明日的曙光嚮往。

在展覽的最後,將證件與機票,連著一份渴望,放入背囊,與候鳥一起乘風而行。

魚塘之旅 — 從鳥的角度,看到魚塘些甚麼?

后海灣一帶最早於上世紀二十年代出現基圍,利用潮汐飼養魚蝦,其後部份基圍改建成淡水魚塘,以傳統方式養殖並一直運作至今,歷史悠久,自然而然地勾勒出土地的輪廓。淡水魚養殖技藝及基圍操作技藝,是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51個「傳統手工藝」主項目的其中兩項。

大部份香港的新界西北魚塘被城規會劃入「濕地保育區」或「濕地緩衝區」,部份更座落於「拉姆薩爾濕地」指定範圍內,極具生態價值。香港亦是位於「東亞 — 澳大利西亞遷飛區」的飛行路線上,每年秋冬后海灣濕地吸引超過數萬隻水鳥度冬。

黑臉琵鷺E29在冬季剛飛抵香港,鳥瞰香港新界西北部的魚塘濕地,從牠的角度,會看到魚塘些甚麼?由烏頭君解答E29的問題!

留住美好 — 記憶從何來 存在即永恆

候鳥們每年回來,來探訪他們的好朋友——漁民們及保育人員。年月過去,記憶依舊,以今昔照片留住美好,成為永恆。

/
/

養魚令我養大五個子女、四個孫,維繫我同屋企人嘅感情,無其他東西可以取代,所以我好喜歡呢份工。

蘭姨於大生圍出生並長大,嫁予同村小伙子,1973年起跟隨夫家養魚,經歷大生圍原址收地發展大型屋苑,遷移至今日的大生圍村,依然堅持用心養殖至今逾五十年。

自本保育計劃開始以來,蘭姨及丈夫陳生與香港觀鳥會緊密合作,12年間以漁民身份參與教育活動,分享養殖塘魚的百味,承傳淡水漁業知識。

2017-19年間夫婦更與鳥會合作,以生態友善方式養魚,嘗試為本地塘魚養殖業探索新出路,希望出一分力保留讓雀鳥覓食的地方,讓下一代繼續欣賞如斯風光。

你睇!嗰邊有隻小翠,佢成日企喺嗰度㗎!

經過多年合作,有叔逐漸對觀鳥產生興趣,甚至成為香港觀鳥會會員!有叔十分支持本會教育工作。他親自美化及經營的有記士多,在秋冬雀鳥遷徙季節會搖身一變成為「南生圍教育園地」,提供場地讓本會向公眾推廣漁業及生態知識,一同欣賞野生雀鳥。

有叔多年來看著魚塘景色永不言悶,不時亦舉著望遠鏡,與義工一同賞鳥。有時看到特別鳥種駐足魚塘而引起好奇,查書問人只為認識更多雀鳥,「以前唔識佢哋,依家見到佢哋就好開心」。

每年有叔亦會跟香港觀鳥會合作,製作香港市場上鮮有的烏頭魚乾,將本地出產的塘魚,配合有叔獨門的醃製方法天然生曬,淡淡鹹香鮮味數年來吸引不少市民「食過返尋味」,回頭購買。

/
/
/
/

剷塘好考工夫㗎!事前要計劃好哂、啲泥點分配,呢個就係樂趣所在。

國新父親本於天水圍從事淡水漁業工作,國新年輕時與住在天水圍的姑娘結婚,放棄成為玻璃廠大師傅,一股幹勁接手兩個魚塘,兩夫妻一同努力,割草餵魚、趕鴨、捉魚苗、開運魚車……1986年一家因發展搬離住上近廿年的天水圍,於新田魚塘重新開始,堅持養魚。

香港最早期魚塘以人手推塘開挖及剷塘,國新年輕時學習使用剷泥機,可算是香港首批革新地轉型善用機器協助剷塘的先鋒,現為本港屈指可數的優秀剷塘師傅,全港魚塘幾乎都經他剷塘。

國新安全並靈活駕駛及操作剷泥機,將魚塘範圍內的塘泥翻開,以陽光消毒殺菌,並將塘泥修整至理想的坡度及鞏固塘壆,是維持魚塘淡水養殖不可缺少的角色。

大家都係一心為漁民,只要幫到漁民,個心就最舒服。一定要幫到個業界!

就哥出身漁家,父親一輩早於四十年代初在元朗聯興圍、南生圍一帶的泥灘圍築基堤。就哥自小隨父工作,期後基圍擴展至甩洲、將基圍改為魚塘,並將魚場擴大至新田。

就哥說養魚學無止境,豪言「養魚是他畢生最大的興趣,睇到啲魚健康活潑、開口食嘢就開心」,將其事業發展、聘請工人打理。現時兒子接手工作,營商之道在於「自己唔賺錢唔緊要,應承咗就唔可以甩拖!」至今不少漁民找就哥幫忙「刮魚」,「啲漁民養靚啲魚,我就收得開心!」

八十年代起就哥參與魚會事務,之後近40年一直為本地養魚業盡心盡力,事事親力親為,曾連續六屆當選香港新界養魚協進會理事長,決意挺身而出為漁業發聲。就哥被委任不少公職,更於2018年榮獲港府頒授M.H. 榮譽勳章,表揚他畢生奉獻於養魚行業。

/
/
/
/

魚塘濕地是保育候鳥的重要地方,傳統操作的魚塘區與米埔自然保護區的生態價值同樣重要,香港絕對有國際責任守護牠們的棲息地。

余日東畢業於香港大學環境科學系,自1988起從事雀鳥研究工作,至今逾二十多年,現為香港觀鳥會總監。余日東說,喜歡觀鳥,因為能夠看見由遠方飛來的雀鳥,讓他知道世界可以很大。觀鳥這樂趣帶他到訪地球上不同的角落、遊歷過世界各地,開拓更廣闊的眼界。遊歷四方,最後仍是覺得最重要使命,是保育香港的雀鳥。

2003年起,余日東致力透過籌辦「黑臉琵鷺全球同步普查」,與各地保育人員努力守護黑臉琵鷺,熱誠至今未曾減退,令黑臉琵鷺由八十年代全球剩下約300隻,攀升至2024年近7,000隻。

與候鳥飛 — 翱翔天際

動畫中有「貓巴士」作主角的交通工具,團隊創作出天馬行空的「琵巴士」,載著展覽四位雀鳥主角,展開一段奇幻精彩的旅程。

Image

點擊下圖雀鳥護照,細閱雀鳥的遷徙故事。如有興趣參閱雀鳥護照繪本,歡迎親身到訪香港觀鳥會會址。

遷飛區是什麼?

香港有超過570種雀鳥紀錄,當中有7成以上都是候鳥……

香港也有鴨子?

其實香港也有不少野生的鴨子,而且都是冬候鳥,十分依賴后海灣濕地度冬……

黑臉琵鷺的「脫瀕」故事

按觀鳥會紀錄,黑臉琵鷺早在1956年首次現身香港,但全球數量在80年代只剩下數百隻……

小白鷺的遷飛之旅

15隻戴上追蹤器的小白鷺中,有4隻成功收集一年或以上數據……

鳥瞰魚塘 — 回憶中的魚塘風光

飛行幫助人類如雀鳥一樣鳥瞰景色。以高空圖對比今昔魚塘,紀念回憶中的及或將要逝去的風光

如欲參閱航空圖,歡迎親身到訪香港觀鳥會會址瀏覽

《飛鳥驛站》— 12年魚塘保育之旅

「香港魚塘生態保育計劃」走過十二個年頭,由香港觀鳥會牽頭,與一眾漁民攜手合作,自2012年起無間斷地與新界西北的養魚戶合作,在超過550公頃的魚塘進行生境管理工作,改善及提高魚塘的生態價值,提供更多棲息地及食物供水鳥使用;近年我們更積極推廣本地淡水魚,推動魚塘保育。

計劃延續至今,本會沒有忘記管理協議宗旨,是令各方面包括在人、鳥及其他生物各取所需,達致平衡。

正因為我們明白水鳥與魚塘的關係息息相關,很多水鳥依賴魚塘作為覓食及棲息地,我們十二年沒有停止新嘗試,只盼望傳統淡水魚養殖業可持續,魚塘對水鳥的生態價值得以保障。

箇中萬千,讓我們與大家分享十二年的成果。

拍攝團隊:Frigatefilms

短片由《一生螈命》的製作團隊 Frigatefilms 拍攝,一家於香港創立的自然歷史製作公司。拍攝團隊由數位獲獎的年輕Storyteller組成,致力於分享和讚美自然界的故事。

乘風起航 — 珍重這片僅存的魚塘濕地

后海灣魚塘在香港歷史有其重要性,它不單是塘魚養殖的核心地,更是候鳥天堂,讓「東亞 ─ 澳大利西亞遷飛區」的候鳥可棲息覓食。漁民們百載耕耘,使得魚塘生機無限。歸功於漁戶良好管理魚塘的成果,才吸引到眾多候鳥來港度冬時,得以鳥瞰如此難得景色,為我們及候鳥的回憶增添香港魚塘的美好印記,一同拼貼后海灣的風景與價值。

走過魚塘歲月之際,也是時候展望將來。我們殷切期望漁民能傳承塘魚養殖,漁民戶戶年年有魚;也希望大眾多多支持本地漁民、支持生態友善的漁業品牌,享用本地魚的同時食出人情味、食出本土,香港人家家桌桌有魚。

我們將繼續守護這片樂土,盼候鳥繼續乘風而行,享受「魚塘有樂」,讓我們的下一代也能欣賞壯觀的魚塘、黑臉琵鷺和其他美麗的候鳥。

香港觀鳥會在過去12年一直推動「香港魚塘生態保育計劃」,自2014年起每年舉辦的「新界魚塘節」至今已邁入第十個年頭。我們的工作始終如一,就是堅持我們的願景使命——人鳥和諧、自然長存。本會衷心感謝漁民們多年來的付出,冀望我們未來仍自豪地說「香港有魚塘」。

按圖放大

2014-2015 第一屆魚塘節
香港有魚塘

按圖放大

2019 第五屆魚塘節
百載耕耘 生機無限

按圖放大

2015-2016 第二屆魚塘節
拼貼后海灣

按圖放大

2021、2022 第六、七屆魚塘節
食出人情

按圖放大

2024 第九屆魚塘節
始終如一

按圖放大

2017 第三屆魚塘節
食出本土

按圖放大

2022 香港魚塘保育十周年特展
魚塘有樂

按圖放大

2025 第十屆魚塘節
乘風而行

按圖放大

2018 第四屆魚塘節
走過魚塘歲月

按圖放大

2022 第八屆魚塘節
年年有魚

是次展覽曾於二零二五年一月十一日至十二日於中環街市展出。
如欲了解更多香港魚塘與雀鳥保育相關的照片及資料,請瀏覽香港觀鳥會網頁。

展覽策展:香港觀鳥會
插圖:The Common Map

hkbws logo 2019 80
香港註冊成立的法定慈善機構

及無股本擔保有限公司

 

慈善機構註冊編號:91/06472

 birdlife green transparent BirdLife Partners

社群媒體

Copyright © 2025 HKBWS.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 & Development By FF